
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神井子小学的教室没能等来假期归来的学生。今年9月1日刚迎来新学期四川炒股配资,一个多月后便与淮河路小学合并。校门口那块“营口市鲅鱼圈区神井子小学分校”的牌子,成了过往辉煌的最后见证。
教育局工作人员以最平静的口吻解释了这一变动:“随着适龄儿童的减少,学生人少,学校自然而然就合并了”。而这轻描淡写背后,是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在2023年达到1.08亿峰值后,2024年骤减251.6万的宏观变局。
01 辉煌不再:一所有61年历史小学的悄然退场
神井子小学并非无名之辈。这所始建于1964年的学校,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青龙山公园脚下,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,可容纳18个教学班,各功能教室齐全。谁能想到,这样一所硬件完备的学校,竟在开学仅一个多月后就走到了尽头。
展开剩余77%今年8月10日,学校还发布了秋季招生公告。公告中,学校依旧展现着应有的朝气与活力,期待着新生的到来。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,国庆假期结束后,校门再也没有重新打开。
合并工作迅速而有序地展开。神井子小学的100余名学生和18名教师已整体迁入淮河路小学。对于这些学生而言,假期前后已是两所不同的学校、两种不同的环境。
02 人口结构变革下的教育现实:从“一位难求”到“无生可招”
神井子小学的遭遇并非孤例。在东北地区,一场无声的教育资源调整正在密集进行。今年8月26日,辽宁葫芦岛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正式发文,宣布撤并杨家杖子第一小学,理由同样是“生源枯竭”。
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小学招生人数同比下滑261.3万。辽宁的情况更为严峻——2024年小学招生同比下降14%,十二年累计减少近20万在校生。
人口流动的“冰火两重天”加剧了区域不平衡。长三角、珠三角、成渝城市群等区域人口增长迅速,而东北地区的人口规模和占比均明显下降。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三省人口减少1360万,占比下降了1.42个百分点。
有网友评论:“当年挤破头才能进的学校,如今竟无生可招”。神井子小学的兴衰,成为区域人口结构变化的缩影。
03 程序与规划之问:教育局回应引发质疑
教育局的回应未能完全平息公众的疑问。最核心的质疑是:8月还在招生,9月开学,10月关闭——程序何在?家长意见是否被倾听。
国务院早在2012年就明确要求,学校撤并必须经过论证、公示、听证,多数家长反对不得强行推进。但神井子小学的快速关闭,让人质疑这些程序是否得到严格执行。
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本应具有前瞻性。一个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通常是五年一规划,核心任务是依据当地经济、人与社会发展战略,结合教育资源现状,确定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、目标、任务、规模、结构,确保教育体系协调发展。
有观点认为,学校布局应更精准预测人口变动,避免“开学即闲置”的资源浪费。
04 合并背后的两难:教育质量与民生负担的平衡
学校合并的逻辑看似合理:学生少了,资源集中能提升教育质量。但问题在于,这种“自然淘汰”是否真的自然?又是否公平?
合并虽能集中师资、提升效率,但也带来新问题:学生通勤距离增加、家长接送成本提高、原有社区文化纽带削弱。如何平衡资源优化与民生需求,考验着地方治理的智慧。
对于学生而言,调整带来的适应问题不容忽视。十一假期结束后返校的孩子们发现,他们的校园生活已被连根拔起。他们需要适应新环境、新老师、新同学,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。
教师也可能因岗位调整面临心理落差与职业不确定性。神井子小学的18名教师最终随学生一同迁往淮河路小学,看似得到了安置,但合并后的淮河路小学能否真正容纳这突然增加的100多名学生,仍是个未知数。
05 应对与展望:教育资源配置的未来之路
面对“学生荒”,多地已建立响应机制。呼玛县明确要求提供校车服务,保障偏远学生安全。葫芦岛开发区将教师统筹调配,避免闲置浪费;闲置校舍则被规划为实训基地,实现资产再利用。
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是否合并,而在于如何合并。粗暴“一刀切”必然引发阵痛,但因噎废食同样不可取。教育资源的配置,必须从“按行政区域设校”转向“按实际需求布局”。
政策早已转向。近年中央“一号文件”反复强调“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”。教育部推动集团化办学、寄宿制建设、数字化共享,意在遏制盲目撤并。
未来的路清晰可见:不能让撤并成为唯一选项。对于确需保留的小规模学校,应落实100人以下按100人拨款的政策,保障师资与经费。推广城乡学校共同体,让优质资源下沉;发展智慧教育,弥补师资短板。
神井子小学的18名教师随学生一同迁往淮河路小学,而辽宁去年已投入2.3亿元改善农村教育,给合并后的学校配校车、建食堂,还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免除学费、补贴生活费。
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将持续减少,更多学校将面临类似抉择。当我们的孩子长大后,小学关闭潮恐怕已不再是新闻四川炒股配资,而成为一种常态。
发布于:河北省辉煌优配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